文献

延展智慧: 宇宙技术与生态意识

在准备“全球都市 # 1 . 5:延展智慧”的过程中,策展人凯瑟琳 · 魏尔与哲学家许煜的持续对话,对她的策展思路产生了极大启发。这一对话从2017年年中在巴黎开始,围绕着《论中国的技术问题》一书提出的“宇宙技术”理 论展开。魏尔决定以对话的形式来组织文本,更好地展现她的策展思路。

转变历史性算法的当代实践

作为“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系列教育活动的开篇,主题圆桌对谈“转变历史性算法的当代实践:艺术作为智能系统”于11月3日下午在方所成都店进行。 由文化学者、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比较文学教授阿克巴·阿巴斯(Ackbar Abbas)担任主持,本届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刘丹、汪建伟与“无定义音乐节”策划人、著名作曲家及音乐人刘索拉展开关于“空间迁移”、“艺术与技术”、“作为物的艺术”等话题的相关讨论。

如何重塑机构现实?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8日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的【重置时间:艺术、技术与当代的未来】学术论坛第四场圆桌对谈”重塑机构现实“录音整理而成。圆桌对话由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展人和跨学科文化发展部主任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主持,对谈嘉宾包括阿尔曼·阿瓦尼思安(Armen Avanessian)、邱志杰、沈语冰、沃尔夫冈·克纳普(Wolfgang Knapp),对谈嘉宾就艺术家在机构制度下的不同身份,以及艺术家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论工人、技术知识和智能城市里的阶级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8日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的【重置时间:艺术、技术与当代的未来】学术论坛第三场圆桌”时间机器:加速时代的艺术“对话录音整理而成。圆桌对话由贺婧主持,哲学家许煜与艺术家汪建伟、曹斐参与讨论。本文为许煜和曹斐的对话部分。

加速时代的艺术:技术、关联与加速主义想象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8日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的【重置时间:艺术、技术与当代的未来】学术论坛第三场圆桌对谈”时间机器:加速时代的艺术“录音整理而成。圆桌对话由贺婧主持,哲学家许煜与艺术家汪建伟、曹斐参与讨论。本文为许煜和汪建伟的对话部分。

时间由未来而至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7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院举办的【重置时间:艺术、技术与当代的未来】学术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谈”时间由未来而至“录音整理而成。圆桌对话由蓬皮杜艺术中心对话项目负责人让-马克斯·科拉德(Jean-Max Colard)主持,奥地利哲学家、策展人阿尔曼·阿瓦尼斯安(Armen Avanessian),德国吕纳堡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师许煜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参与讨论。

时间的地平线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7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重置时间】论坛的第一场“现代性与时间综议:时间的地平线” 圆桌环节的对话录音整理而成。该圆桌对话由贺婧主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沈语冰、巴黎索邦第一大学艺术哲学与文化系教授克里斯多夫·仁南(Christophe Genin)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周兴参与讨论。

强度的政治:论德勒兹与西蒙东思想中的加速概念

如果思考存在(Being)就必须思考强度(intensity),那么,如果存在本身就是运动着的,这个普遍的运动又朝向何处呢?什么是强度所呼唤的?本文在比较阅读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吉尔伯特‧西蒙东(Gibert Simondon)的文本基础上,围绕加速概念在两位思想者间构筑横向研究,以透析强度的形而上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强度概念的分析,我们尝试勾勒出德勒兹和西蒙东所的相遇,并揭示他们关于强度的思考是如何导向了对于加速概念的不同定义。

目的螺旋:关于“加速”的笔记

本文是根据尼克·兰德(Nick Land)的英文原文《目的螺旋:关于“加速”的笔记》(Teleoplexy:Notes on Acceleration)翻译编辑而成。原文收录于罗宾·麦凯 (Robin Mackay) 与阿尔曼·阿瓦尼斯安 (Armen Avanessian) 合编的《#加速#:加速主义文集》(#Accelerate#: the Accelerationsit Reader)。文中的目的螺旋(一个‘自我强化的控制论增强’)是一个超信实体,对于它来说,典型及传统形式的人类主体或多或少是无伤大碍的,最差也不过是一个暂时的绊脚石。于是用兰德的话来说,加速主义‘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的计划’(至少对于人类来说),因为对“目的螺旋超智能的理论理解不能被除了它以外的任何其他事物达成”…

加速学术界:论理论之超信

本文是根据奥地利哲学家阿尔曼·阿瓦尼斯安(Armen Avanessian)的原文《加速学术界:论理论之超信》(Accelerating Academia: On Hyperstition in Theory)翻译。Avanessian是来自奥地利的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政治理论家。他曾在维也纳和巴黎学习哲学和政治科学,师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在完成其论文《讽刺精神的现象学:现代性的伦理学、诗学和政治学》之后,他以编辑和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在巴黎和伦敦工作…